查看原文
其他

新中国22大明星之十二 | 于蓝:花甲之年再出征

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人民艺术家杂志 Author 王文婧



在漫长的中国电影史上,有一个响亮的名字是人们绝对不能忘记的——那就是于蓝。从《白衣战士》、《翠岗红旗》到《龙须沟》、《林家铺子》,再到《革命家庭》、《烈火中永生》,她饰演的北京旧式劳动妇女程娘子可谓入木三分,她塑造的革命母亲周莲和江姐的形象更是深入人心。从某种意义上说,于蓝简直成了“江姐”的代名词。年届半百过后,于蓝向着开拓新中国儿童电影事业再次“出征”,这其间可歌可泣的故事像一首动人的歌激荡在共和国的上空。


作者:王文婧



1971年炎夏的一天,于蓝和往常一样在干校劳动。为了把厨房垒得更高些,身为区队长的于蓝坐到屋顶上,接大家扔上来的砖。用她的话说,“那会儿都挺有本事的,扔那么大块砖,二斤七两重,一下就接住了”。但是,那一天,她突然一阵眩晕,从房顶大头朝下重重地摔到地上,跌伤了右脸的面部神经。这一瞬,她的生命也似乎被划出了一道分界线,一边光辉灿烂,一边前路漫漫。

 

在此之前,她是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培养出来的红色战士,活跃在一线的鲁艺话剧团演员。17岁,离家出走奔赴延安;28岁,拍摄第一部电影《白衣战士》;30岁,因出演《翠岗红旗》“向五儿”一角当选全国政协委员;33岁,被周恩来总理点名在第二届全国政协会议上发言;37岁,塑造了家喻户晓的银幕形象“江姐”;39岁,凭借《革命家庭》获第二届莫斯科国际电影节“最佳女演员”奖。至此,于蓝的演艺之路始终顺风顺水。


 延安时期充满青春活力的于蓝


 电影《烈火中永生》中的“江姐”(于蓝饰)


 多次受到周恩来总理接见的于蓝


1974年,当她在电影《侦察兵》的特写镜头上看到自己不自觉抽搐的右脸时,她知道自己不得不告别心爱的舞台。那一年,她的爱人田方逝世,不久,她又查出乳腺癌晚期,一个个打击接连而来。然而,正如她的名字,“蓝,万里无云,蓝天的蓝”,好像任何事都无法阻挡她前进的脚步。正当朋友们为于蓝惋惜之时,年逾花甲的于蓝再次出征,这一次,为的是发展新中国儿童电影事业。

 

1981年4月,中央工作会议号召全党全社会关心青少年成长,已经60岁的于蓝受命组建北京儿童电影制片厂,并成为首任厂长。理想很丰满,现实很骨感。回过神来,于蓝发现自己只是一个光杆厂长,手下无兵马,囊中无钱财,建厂的地皮还不知道在哪,“儿影”厂究竟该怎么办?


没厂房,自己建。建厂初期,他们利用“北影”厂收发室后身一排杨树与墙之间不足20米的间隔盖了七八间简陋的小房。于蓝还记得那年冬天特别冷,有一次,办公室的门弓突然断了,门瞬间回弹,将她的右手夹住,无名指的指尖竟黏在了门把上。当这位“大咧咧”的厂长从医生那里得知再植的感染风险不小时,直接把断指扔进了废弃桶里。多年后,她云淡风轻地说,“当时刚刚建厂半年,工作十分紧张,我实在也不愿耽误时间,缝了几针就回了厂里。”至今,于蓝右手无名指仍缺了一小节。


缺人才,大胆任用非科班人员。上世纪八十年代,国产儿童片正处于发展初期,人们对它的认识还较为粗浅,加上“儿影”厂初创,诸多条件尚未成熟,拍艺术片的人往往不愿意到这儿来。于是,于蓝不拘一格用人才,同意美工拍片。据于蓝回忆,“当时有三四个人,他们都是电影学院的毕业生。很快,尹力就提出要拍《好爸爸坏爸爸》,冯小宁提出《病毒金牌星期天》的题材。先是冯小宁拍,拍完以后马上就得了电视的“飞天奖”。我这个人有这么点好处,发现有才能的人就给他们发挥的机会,看看他们的才能怎么样,所以这两个人就都拍了电视剧”。从3人发展到18人,他们曾戏称自己为“18棵青松”,颇有些英雄浪漫主义的意味。


无经费,主动与各界“化缘”。建厂之初,妇联曾投入十万元,但这还远远不够。妇联的康克清大姐对于蓝说,虽然现在经费很困难,但大家都关心儿童,所以“你这是金饭碗,就拿着金饭碗去‘要饭’吧,和各界化缘。”于是,摄影师陈锦俶提议,先借用生产厂家的镜头、胶片,待影片售出后再结算。1982年,在各方支持下,“儿影”厂拍摄了《应声阿哥》《红象》《马加和凌飞》《敞开的窗户》等四部儿童片,小观众们第一次在银幕上看到了“北京儿童电影制片厂”厂标。其中,拍摄较早的《敞开的窗户》和《马加和凌飞》两部短片获得了70万元的净利润,作为启动奖金,为“儿影”厂打开了生产局面。


 儿童电影《马加和凌飞》剧照


 儿童电影《马加和凌飞》剧照


 儿童电影《四个小伙伴》剧照


 儿童电影《应声阿哥》剧照


在于蓝任厂长期间,“儿影”厂为全国人民交出了漂亮的答卷——《四个小伙伴》获1982年第12届吉福尼国际青少年电影节最佳荣誉奖、共和国总统银质奖章;《应声阿哥》获文化部1982年优秀影片奖儿童故事片奖;《少年彭德怀》获1986年第6届“金鸡奖”最佳儿童片奖;1985年,成立中国儿童少年电影协会,创立儿童电影“童牛奖”,次年增设小评委奖……

 

但于蓝仍不满足。她坦言,越到“六一”,越感到痛苦。1985年,全国拍摄故事片86部,其中,儿童片才3部,这一数字怎么能满足全国三亿儿童的精神需求呢?她的手提包里放着两张不起眼的报纸复印件,那是陕西省合阳县农村小学生的来信,上面写着:“童牛”,我们农村的孩子在呼唤你。


1986年,于蓝卸任“儿影”厂厂长转而担任艺术顾问,致力于推进儿童电影进校园。她说:“艺术品要为孩子服务,是要影响他们一生的,所以要努力拍好,而且要把好的影片送到学校让孩子们看到。”


 于蓝和孩子们在一起


 晚年的于蓝


在此后的几年中,她曾在全国政协会议上发出呼吁:第一,希望政府继续减免儿童电影制片厂的营业税、所得税;第二,希望能调动发行放映系统上映儿童电影的积极性;第三,发挥非商业性渠道的作用,把影片送到学校、少年宫去。她还曾在杂志撰文疾呼“救救儿童电影”。用于蓝的话说,“为了儿童电影,我们是‘磨破嘴,跑断腿,汗水加泪水’。”直到80岁,她才从“儿影”厂正式退休,退休后仍热切关注着儿童电影的发展。就在今年四月,已经97岁高龄的于蓝还出席了北京国际儿童电影周。这位德艺双馨的老艺术家,最喜欢做的还是给儿童“抬抬轿子”。



参考资料:

1、张震钦、皇甫宜川、于熙:《于蓝访谈录》,载《当代电影》2009年第4期

2、人民网:《专访98岁电影表演艺术家于蓝:红心塑造英雄 真情培育儿童》




推荐阅读


“江姐”于蓝:中年女演员的危机感,不存在的

10-08  南瓜


于蓝:97岁还年轻

10-08  沈黎明


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